编者按:本文章是天津师范美术与设计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姜金军先生创作完海瓷之后所作的一篇文章,笔者用巧妙的文笔,记载了海瓷从产生到发展到成为国礼的过程,描述了海瓷的独特特点,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海瓷的热爱。
海丰古邑,无棣新府。此地有黄河入海之浩荡,凝渤海融川之波澜。其天然地利,积古贝长堤,绵延百里而不绝。似银汉之灿,如玉龙出渊。此天赐之宝也。
然万载千代,世人多不以之为妙用。虽自古即有以贝制瓷之事,亦终未能成昌南浮梁之规模,甚而近世以降,斯艺寥若晨星矣,此为既往之憾也。斗转星移,时值盛世,幸今日之中华国运亨通,幸今日之无棣才俊并出,海瓷人殚精竭虑,立定精神,付锦瑟年华于斯艺,待炉火纯青,化贝为玉,以成国礼。其开创之功,犹如春雷惊笋,条芽并发,自此星火方始燎原。一时贤者云集,争睹海右新瓷之采;士庶遨游,不让洛阳花下之客。
观今日之贝瓷,外观造型唯美,内含文华精粹。天生丽质,如映雪之玉壶,如凝脂之肌肤。插花常使花羞色,对月更使月遮容。
贝瓷之美,其形圆转,如海风之轻掠沙岸;其声清扬,似鸥鸟和鸣于波澜。使人观之神采飞扬,闻之思绪浩荡。细品之,则有畅游红楼大观,得众美在侧之惬意,直令人芳思交加,急欲放笔直取,以画美图。
贝瓷之美,外施宣瓷,锋毫之所至,料色之所敷,如生宣之遇水墨,畅然交辉,氤氲华彩。至于云失翠微、月迷山色者,瓷质耶?宣纸耶?其致一也。待碧烟识炉火生熟之宜,青花蕴笔墨虚实之妙,足可证一瓷一笔亦可以澄怀观道。
贝瓷如此多娇,引无数文士竞挥毫。自此,贝瓷非止工艺之盛举,亦聚文化之血脉,其中往来文士,不绝如缕,有金谷良伴之宴饮,有西园名流之清赏;览贝瓷之华光,探艺道之盛隆。画家不分南、北之宗,体裁不分工、逸之法,皆于瓷上见精神。梅溪、兰苑、菊圃、竹海,因瓷而展君子之风;峰壑、林峦、烟霭、溪涧,因瓷而现溪山胜境。此瓷业之幸事也,此艺坛之幸事也,是为赞。
乙未盛暑姜金军写于天津师范大学
海瓷将军瓶- 将林泉悟道
海瓷梅瓶-西子图
海瓷天球瓶-写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