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下午,旨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区域文化产业座谈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举行,参会人员包括主管文化产业的省市部门领导、部分文化产业的企业家以及山东大学的多名文化产业研究学者,中国海瓷艺术研究院院长郭春森先生应邀参加了座谈会,与会人员围绕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困难、文化企业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与软实力、政府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等问题展开广泛的交流与探讨。
此次论坛由山东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海瓷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昝胜锋主持,省文化厅产业处刘显世处长、滨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局张景亮等人结合国家近期出台的相关政策,针对山东全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作了详细的概括,通过与其他省市比较,列举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不足之处。
刘显世认为,十二五期间,我省的文化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增速可能要能维持到15%以上。文化产业作为新型的支柱产业,需要从以下多个方面入手: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的带动、产业园区建设、文化知名品牌的打造、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等。济南市委宣传部文改办张新志主任结合自己组织三届文博会的经历,介绍了自己对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看法。滨州、临沂等几个市的文化产业负责人也介绍了本市文化产业政策引导、项目发展情况。
各企业家基于自身企业的发展过程,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山东海瓷艺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海瓷艺术研究院院长郭春森简单介绍了海瓷艺术的发展过程与目前取得的成绩,他认为,文化产业的开发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古代文化的挖掘,现有文化亮点更是我们开发的重点。“2007年我们还没有涉及文化产品这一块。2008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文化产业的会议,山东省要建设文化产业大省,这样我们才下了这种决心。从2008年底,我们就把我们2007实验获得的技术拿出来,组织专门的人员,开发文化产品,向艺术陶瓷转变,景德镇、淄博等地方的工艺陶瓷生产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我们作为一个新兴的陶瓷行业企业,本身又是一个新瓷种,要想超过他们,绝不能再走传统路线,所以就考虑到科技创新。首先要颠覆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打破传统的思维限制,制定自己的目标:建立自己的工艺体系,打自己品牌。在借鉴传统艺术陶瓷制作的的基础上,加上我们新的海瓷技术,把我们的海瓷艺术做起来。”郭总介绍了在建的中国海瓷艺术创意产业园的情况,对海瓷艺术的广阔市场前景充满了信心。济南齐鲁七贤文化城、济南飞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也分别介绍了本企业文化区域环境及发展情况。
出席会议的山大学者,从理论层面对区域文化产业作出阐释,山东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系唐月民主任首先告诫大家,搞文化产业也具有应一定的危险性,不可盲目乐观。他从发展产业文化的基础与优势、区域文化的分开、政府如何做好政策的引导等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山东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何振科教授认为,“文化产业就是为大众消费的,但是我们谈的呢,就是我要做什么,要应该做什么,谈到的是特色,我们应该深挖一些特色,挖特色的时候,应该谈到消费问题。”他从社会对文化产业的消费方向以及文化资本的实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昝胜锋作了最后发言,“发展文化产业,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辩证的理解政府的作用,有所为、有所不为;第二,要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业态。要重视互联网、要重视移动互联网;第三,产业间的融合是一条成熟的发展路径,不光是我们这几位老总,还有文化、金融、技术等等的各种,只有融合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第四,要对文化产业发展充满信心。我想不光对在座的各位领导、企业家、学者来说,我们处在历史上,或者我们这一生最好的时期,就是文化产业的战略机遇期,把区域文化产业推动成为未来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一定可以实现。”
此次区域文化产业论坛,既有不同思想的激情碰撞,更有先进理念的共同分享,座谈会成功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