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当前位置:首页 > 海瓷新闻 > 艺术鉴赏 >
闫禹铭的山水画语境
时间:2010-07-11 05:09  编辑:
 

      闫禹铭 (闫逢斌) 1962年生于河北大名县。1993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2002年入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第三届名家班。中国美术协会会员、解放军美术研究院艺委会委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北京总参某部美术创作室主任,兼文化部《美术观点》杂志社副主编,中国美术大事记编委会副主编。


      1992年作品《走向胜利》入选建军65周年全军美展。1994年作品 《银装之夜》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1996年作品《铜墙铁壁》获建军69周年全军美展二等奖。1997年作品 《太行英魂》入选建军70周年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1999年作品 《云山峥嵘图》入选跨世纪及建国50周年全国山水画展。2002年《千秋重任》参加全军第十届美展,获银奖;《屹立千秋》获总参建军75周年特等奖。2003年《秦川恋意》获“黎昌杯”首届全国青年画展银奖。2004年,《惊涛拍岸》在上海参加全军美术精品展。2006年,为胡 锦 涛主席接见大厅创作巨幅山水《巍巍太行》。2007年,作品《甘巴拉五千三百七十四》参加建军80周年全国美展。2008年,作品《苍岩古韵》被马英九先生收藏,作品《叠嶂振吼》参加心系汶川美术作品特展。


      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从技术层次到艺术层次逐步递进,达到艺术之境,赋有意味是每一个艺术家的终极追求。闫禹铭是渐入艺术佳境的画家。他的山水画家创作是有自己的笔墨语言和艺术形式的。正是这种艺术的形式语言构成了画家闫禹铭的山水画语境。


      在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山水画名家闫禹铭》这本画册里,有闫禹铭的一句感言:“我画画的冲动源于我对现实的强烈感受,感受是一种思考,那是对时代、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然后,化成视觉艺术。我认为,绘画不仅是视觉的,更是心灵的。视觉艺术的价值并不只是愉悦,更应该慰藉灵魂。”


      闫禹铭是一位具有使命意识的画家。这种对“现实的强烈感受”到底是什么样的?怎样经过画家的沉淀、思考,通过毛笔、墨色这些工具和材料,反映在中国画的宣纸这个载体上,给欣赏者以怎样的视觉感受,需要画面传出的信息来沟通。


      为了更真切、更巧妙地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我一直坚持“画就是要画得地道”这个理念。只有“地道”才能言及其他。所以,作品是画家最好的代言人。他的修为都在这上面。有时候它给读者的是一种强电波,有时候也许是丝丝屡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感觉。正是这种感觉给了读者再创造的功能,欣赏是画家的第二次创作,是画家创作的延续。


      闫禹铭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这本画册,虽然集结的大都是他近些年创作的一些小品画,但已向我们准确地传达出他作为一名画家的个人符号。《云雾仙居》、《山野人家》、《山居对弈》、《秋林静影》、《溪桥书屋图》等等,无不表现出静穆、悠远、散淡的绘画基调。他往往用淡墨、枯枝、薄彩来渲染这种艺术氛围。这也成了他较为显著的绘画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快速的节奏所引发出的浮躁情绪几乎弥漫在每一个角落,让人无处躲藏。另外,还有复杂的人事关系,纷扰的俗事杂务等等,让人猝不及防。站在闫禹铭的画前,我似乎找到了那种平静淡泊的心绪。重归山林,此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画家构造的精神家园。


      我常说闫禹铭是一位颇具文人情怀的画家,更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具有文人情结的军旅画家。在他所构造的精神家园里,往往储存着一种向上的力量。原来他是让人在这里养精蓄锐,蓄意待发呀。在此,我们不妨称之为和谐社会里的和谐之境。所以,在他的画中枯枝不死,薄彩流动,生命的亮点随处可见。这种修身齐国平天下的思想,在他的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绘画创作中也有所体现,也可谓他整个山水画创作中的和谐之声。


    “画以托意,意以传神。山水之趣,不为笔墨而飞;笔墨之间,偶缘山水而合。”闫禹铭的山水画从范宽、倪云林……一路走来,走向自己所关注的意象山水,走向画家关注的内心世界,走向有意味的形式。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代表仁、智,是非常有意味的。从事山水画创作的画家,如没有大仁大智是很难达到山水画的最高境界的。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一样不停地流,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我们知道古之范者因性情宽厚,时人呼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终成大家。熟悉闫禹铭的人都知道他为人仗义,性情温厚宽缓。他有幸从事了山水画创作,具才华又肯下功夫,假以时日将成大器。


林泉高致


溪山高隐